不久前,筆者拜訪了東辛退休職工古善明老人。年逾九旬的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言談間滿是農場人的質樸與寬厚。在他家樸素整潔的客廳里,伴著兩盞清茶的熱氣,一場飄著醇厚奶香、回蕩時代足音的對話靜靜展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東辛農場奶牛場從十四分場遷至十分場71大隊,彼時僅有4名職工,古善明便是其中之一?!爱敃r就養了二三十頭牛,拴在木樁上喂豆餅和苜蓿草,割草、喂料、擠奶全靠一雙手。”老人回憶道。無論寒暑,他每天凌晨3點起床,將鮮奶煮沸后分裝到兩個鋁制奶桶,掛在“二八”大杠自行車后座,推著車開始日復一日的送奶行程?!磅r牛奶,一毛二一斤!”他模仿起當年的吆喝,那時物資匱乏,牛奶是稀罕物,家家戶戶多是端著搪瓷杯、提著小鍋來打半斤,給孩子老人補充營養。
因沒有冷藏設備,鮮奶必須當天賣完。農場多土路,雨雪天更是泥濘難行。有一年寒冬,路面結冰,他連人帶車摔進河里,雖因河面凍得結實爬了上來,兩桶奶卻全灑了,年輕的他在岸邊心疼得直掉眼淚。一旁的女兒古長娣補充道,父親的一口牙也是某次送奶摔倒后沒的。講述這些往事時,古老始終微微笑著,過往的艱辛早已云淡風輕。
1983年,東辛奶業迎來了歷史性轉折——中澳合作奶牛場建設項目啟動,這是國家級項目,來了不少外國專家手把手教授科學養牛。很快,標準化牛舍建起,牛群增至260多頭,古善明也從生產一線調至后勤崗位。即便不再直接養牛送奶,他仍常去牧場看看牛、問問料,心始終系著這片陪伴自己幾十年的土地與牛群。當聽到“現在有5個現代化牧場,存欄超2萬頭,還有冷鏈物流負責全程保鮮運輸”時,老人頻頻點頭表示肯定。
雖年事已高,古善明仍堅持每天一杯奶。接過“簡蘇”牛奶細品后,他說:“很香濃,還是從前的味道。”老人又關切詢問銷售情況,得知不僅線下商超有售,還能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他的臉上頓時露出笑容。被問及“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么”,他沉吟片刻,緩慢卻清晰地說:“做事要實誠、憑良心,我送奶從不短斤少兩?!苯又謴娬{:“做事一定要有實干精神,干事業別光圖快、圖利,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咱農場人靠的就是真誠厚道,對土地真,土地就給好收成;對奶牛真,奶牛就能產出好奶?!边@樸素話語背后是穿越歲月依舊鏗鏘的價值信念。
從木樁拴牛飼養到現代化S級牧場,從走街串巷送奶到云端賣奶,從稀罕物到家家喝得起的日常飲品,古善明老人的故事不僅是個人人生經歷,更是一卷鮮活檔案,無聲卻有力地見證著東辛奶業的蛻變與成長。臨別時,古老執意送我們到門口,一再叮嚀:“好好干啊,一定要把東辛建設得更好?!闭Z調不高卻字字千鈞。車緩緩駛離時,筆者屢次回望,老人仍站在原地,如一座沉靜的豐碑佇立在這片傾注一生心血的土地上,仿佛在與一個時代從容作別,又將殷殷囑托鄭重交付未來。
這一刻筆者忽然明白,東辛奶業的發展不只在于更多的牛、更香的奶、更先進的技術,更在于千千萬萬像古善明這樣的人,他們把誠懇、堅守和實干熬進時光,凝成這片土地最可靠的底色。
路還長,奶香依舊,而比奶香更綿延的是這片土地上永不停歇的奮斗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