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天,哈爾濱小伙李東洋背著行囊,懷揣著對現代農業的熱忱,來到千里之外的江蘇省東辛農場。從此,他便把根扎在了這片陌生卻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以行動開啟了躬身實踐的奮斗之旅。

東辛農場的黏土壤和作物品種與北方大相徑庭,成了李東洋面對的第一道“關卡”。“有困難不怕,就怕面對困難先退縮!”李東洋把這句話寫在筆記本的扉頁。白天,他扎進田間地頭,逐地塊檢測土壤酸堿度、保水保肥,筆記本上不僅記滿詳實的土壤數據,還仔細標注著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要點;晚上回到宿舍,臺燈下的他又翻開農業技術手冊、現代化種植管理資料,逐頁研讀、反復琢磨,遇到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就用紅筆圈出來,第二天一早就追著老技術員在田埂上請教,直到把問題弄明白。短短半年,生產區一千余畝耕地的“脾氣秉性”就被他摸得一清二楚,哪塊地耐澇、哪塊地喜肥,他都能脫口而出。
“莊稼的問題,就得在地里找答案。”在李東洋看來,理論知識是基礎,田間實踐才是檢驗能力的“試金石”。有一回,農場部分小麥田出現葉片發黃的情況,同事們初步判斷是缺水導致,正準備組織灌溉時,李東洋卻提出了不同看法:“這片地去年測過,保水性好,最近雨水也夠,大概率不會是缺水的原因,應該是缺微量元素。”他立刻取土樣本回實驗室檢測,最終證實確實是土壤缺鋅,及時指導補充鋅肥。一周后,原本發黃的麥葉漸漸透出翠綠,恢復了生機活力。
眼下正值 “三秋” 大忙時節,秋收進入關鍵階段。李東洋的身影每天清晨就會出現在田間,一邊記錄土壤墑情數據,一邊細致觀察稻穗成熟度與籽粒飽滿度,精準把握最佳收割時機,全力保障水稻收割工作高效推進。同時,他緊盯水稻收割機械作業,檢查稻谷脫粒、清選情況,發現脫粒不凈、籽粒破損等收割質量不達標問題,立刻要求農機手及時調整,待現場復核通過后才能重新作業。
在平凡的崗位上,這位新農人用專業破局、用堅守暖心、用擔當護秋收,為生產區農業發展筑牢根基,更在田埂間繪就了新時代基層奮斗者的精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