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歷經幾代人開墾拓荒、艱苦奮斗、勇于改革、開拓創新,東辛農場已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綜合型國有農場。特別是2011年實施農業資源整合后,緊扣“國家隊、示范區、排頭兵”的定位,認真落實江蘇農墾集團黨委“建設經濟強、產業優、職工富、生態美、農場興的新墾區”要求,堅持高質導向,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打造產業經濟強、職工居民富、生態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時代農場。
一、實施資源整合,建設現代農業
堅持圍繞質量效益的核心,全力提升農業保障水平,農田全部實現“噸良田”目標。麥稻平均畝產分別由2011年的786斤、1172斤增長到2020年的1145斤、1313斤;其中,三麥平均畝產1145斤,較上年增產93斤/畝,創歷史新高。
(一)深化經營機制改革。從分戶承包經營到模擬股份制,到農場和職工聯合承包經營再到農場統一經營。尤其是2011年實施農業資源整合,開始全面收回職工承包土地,逐年推行農場統一經營,職工由最初的參股投資投勞到逐步退出,國有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目前麥稻種植已100%實現農場統一經營。
體制改革后,農場分為蘇墾農發東辛分公司和農場公司,實行黨委領導負責制,人財物分開經營運作,分公司重大事項均由黨委集體研究決定。
(二)加大農業基礎投建。積極爭取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實施8個萬畝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新建大型灌排兩用站4座、小封閉區8個、防滲渠177公里,形成了大封閉套小封閉的水利格局,達到了“百日無雨能灌溉,日降150毫米不受澇”的標準。配套新建91萬平方米水泥曬場、日處理3200噸糧食烘干線、5.5萬噸糧食儲備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積極爭取國家補助資金,鼓勵和支持職工購買先進農機具。近年來東辛分公司和職工累計投入1.3億元,購置各類先進農機具3000余臺套。目前全場農機總動力近12.2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8%,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推進農業拓展經營。認真落實集團公司“走出去”戰略部署,主動參與地方土地流轉,向墾區外要規模、要效益。自2013年起,先后與宿遷泗洪縣、徐州新沂市、淮安市淮陰區等地方政府及連云港市農發集團簽訂流轉土地承包協議和托管協議,目前種植面積6.9萬畝。
二、盤活存量資源 做大做強三大主業
2011年農業資源整合后,只有1500余名職工流轉種植業,剩余5000余名職工繼續留守,加之當時養殖業發展模式多為職工承包經營,農場收取承包費,風險抵抗能力弱,規模、食品安全和效益得不到保障,養殖業及二三產利潤僅有680萬元,發展形勢嚴峻、生存壓力巨大。為謀求農場公司的生存與發展,農場堅持“做熟不做生”的原則,堅持做強做大水產、奶牛養殖、林業三大核心產業。
(一)水產養殖業。農場的水產養殖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目前已建成2.5萬畝高標準養殖基地,打造出苗種繁育、集體養殖、試驗示范、職工承包養殖、漁用物資經營、水產品交易六大業務板塊。公司每年可培育蝦苗20億尾,不僅能滿足園區3萬畝養殖塘口苗種供應,而且輻射到周邊地區養殖水面,年外銷蝦苗達到10億尾,創利800萬元以上。還先后開展加州鱸魚、黃顙魚、黑魚、鮰魚、純系抗病毒草魚等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養殖試驗,著力打造集試驗示范、苗種培育、高效養殖、休閑垂釣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科技園區。園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同時,充分依托農場水產養殖業管理技術優勢,積極對外開拓發展。以金鯉漁業公司為主體先后對濱淮、臨海農場公司水產養殖業務進行整合,新增養殖水面1萬余畝,為水產養殖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切實發揮農場水產養殖管理經驗和影響力,加快推進外拓經營,整合江蘇墾區水產養殖資源,并以產權為紐帶,推進資本化運作,力爭“十四五”期間水產養殖業實現利潤4000萬元以上。
(二)奶牛養殖業
農場乳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與澳大利亞合作的奶牛養殖項目。近年來,在與三元乳業合資建成存欄2000頭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國有奶牛養殖,成立東旺奶牛公司,自2014年開始先后投入1.33億余元建成存欄2000頭的國有標準化奶牛場2座、肉牛養殖場1座。2020年再次籌集資金1.8億元,建設存欄5000頭的現代化生態牧場1座。建成后,農場國有奶牛養殖規模將突破萬頭,成為江蘇省內最大的國有奶牛養殖和優質鮮奶供應基地。農場不斷加強現代化牧場建設,嚴格生產流程管控,引入專業咨詢管理服務公司,實行關鍵技術外包服務,嚴把原料關、防疫關、檢測關和銷售關,鮮奶質量全部優于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優質奶標準,成為通用磨坊、星巴克咖啡特優奶供應商,實現質量溢價。農場成功注冊了“DIF”商標,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評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江蘇省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農場將繼續充分發揮國有奶牛養殖管理標準化、防疫規范化、服務社會化和生產機械化優勢,以質量強優勢,以管理提效益,進一步壯大國有養殖規模,“十四五”期間再建存欄1萬頭的集生態養殖、有機循環農業于一體的現代化牧場2座,將奶牛養殖業打造成為年利潤1億元以上的支柱產業。
(三)林業
農場擁有各類宜林地萬余畝。產業發展初期,曾實行林地職工買斷經營權和租賃承包經營,但林地資源管理混亂,經濟效益低,嚴重制約產業發展。面對林業產業生存與發展的兩難處境,農場堅持生態資源與經濟效益兼顧,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方向,成立林業公司,取消林地對外發包經營,所有到期采伐林地一律收回經營權,實行統一經營,并成功取得園林綠化三級資質,林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圍繞城鎮森林化、道路景觀化、苗圃精品化、小區花園化、林業產業化,農場以用材林為基礎,大力發展經濟林。目前農場擁有法桐、泡桐、中山杉、薄殼山核桃等各類經濟苗木近300萬株,經濟苗木規模超5000畝。堅持精品綠化工程理念,依托資質,積極承接綠化工程。
三、依托資源稟賦,發展壯大新型產業
在做強做大水產、奶牛、林業等三大優勢產業的同時,東辛農場在肉雞養殖、建筑安裝、電力工程施工及其他新業態上不斷發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肉雞曾是農場傳統養殖項目之一。但受市場環境、禽流感疫情等影響,一度產品嚴重滯銷、虧損嚴重。面對發展困境,農場積極轉變思路、自加壓力、創新進取,主動跑市場、做調研,補短板、堵漏洞,利用整合改造國有標準化雞場的規模優勢,國有企業集約化管理的養殖優勢,無藥殘肉雞飼養保底共贏的合作優勢,大力發展集約化、綠色生態和高效養殖,改造和新建一批國有養殖場,調整養殖模式,擴大養殖產能。通過優化飼料投喂、雞舍環境控制、完善質量追溯等集約化措施,加強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規避市場風險和養殖風險,走上扭虧為贏的良性發展道路。目前,擁有國有養殖場4個,年肉雞出欄量1000萬只以上。2020年,農場利用養殖管理和質量體系建設優勢,落實與正大集團戰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3年農場重組連云港農墾建安公司,全力推動資質升級,先后取得房建和市政三級施工資質,成為墾區內唯一一家具備施工資質的建筑企業。2019年承接工程總價突破2億元,工程創利突破2000萬元。公司自重組以來,合計實現利潤突破7000萬元。電力安裝業。資源整合前,農場供電公司主要以買電賣電為主。農場切實增強憂患意識,發揮技術團隊優勢,積極整合優質資源,2013年成立凱惠電力公司,全力推進電力施工資質升級,先后取得承裝四級、承修五級和承試五級及輸變電工程專業承包三級資質,被國電連云港分公司列為配電接入工程6家指定單位之一,和建安公司共同與連云港市供電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整合江蘇墾區電力工程資源,主動走出去承接工程,外接工程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90%以上。此外,農場還成立了江蘇東辛農產品檢測有限公司、惠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并謀劃新建年產15萬噸的綜合性飼料加工廠,全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
四、主動融入地方發展 實現互利共贏
東辛農場依托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地方發展,與中石化連云港分公司合資成立連云港中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加快實施加油加氣站項目。農場于2010年成立了蘇東置業公司,重點打造金色家園商住區、溫馨家園和幸福家園安置區,建成商品房1153套,保障房1180套;新建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促進場域農貿商貿繁榮。下一步,農場將結合區域發展定位,推動城鎮居住區重心向北轉移,緊緊抓住地方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和連宿高速、疏港鐵路、中哈物流園等區域重大工程項目契機,打造特色小鎮和集中居住區,發展房地產、田園綜合體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成為徐圩石化基地的生態居住區、勞務輸入區和生產服務基地。圍繞徐新路、242省道,放大農場至市區和徐圩新區“15分鐘交通圈”優勢,謀劃布局沿路經濟帶和新城建設,培育農場經濟發展新動能。
|